上海交大致远荣誉博士生在Nature发文:取得人工设计构建复合有机污染降解菌株新突破

2025.05.10 59

 取得人工设计构建复合有机

 污染降解菌株新突破

 

2025年5月7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Bioremediation of complex organic pollutants by engineered Vibrio natriegens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为解决石化废水排污、海洋石油泄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方案。

在本文的三位共同第一作者中,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崔浩天是唯一的在读学生,另外两位分别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苏聪和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王伟伟。戴俊彪研究员和唐鸿志教授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文章的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明志荣誉博士生程振宇、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杨梦乔、博士生李晔、科研助理何思炀,深圳先进院刘永博士、硕士研究生王晨、科研助理瞿利文,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科研助理蔡悦进、郑佳欣、赵平平。上海交通大学许平教授、李跃辉教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王钦宏研究员为本项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工业废水排污、海洋原油泄漏等复合有机污染事件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漫长的遗传突变和自然选择,自然环境中逐渐进化出一些能将污染物作为“食物”的微生物。利用这些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能力处理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具备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但现有的天然菌株“食谱窄”,仅能降解某种或少数几种污染物,无法在实际污染场景下实现对复合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复合有机污染降解菌株VCOD-15设计和构建流程示意图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崔浩天所在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兼具快速生长、耐盐胁迫、基因编辑高效等特性的需钠弧菌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开发了高效自然转化方法和基因组迭代编辑技术INTIMATE,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将长片段DNA序列精准地插入底盘细胞基因组特定位点,而且通过迭代方法反复多次插入新的DNA序列,实现对同一菌株的不断拓展改造。经多轮迭代编辑后,研究团队获得了能够降解5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菌株VCOD-15,并开展了模拟应用测试。结果显示,在取自石油炼化厂和氯碱化工厂的高盐废水中,该菌株仅需2天即可净化其中同时存在的5种有机污染物。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基于需钠弧菌的复合污染物工程菌构建平台,实现了从代谢通路的挖掘、设计和合成到单一、复合污染物降解菌株的构建、测试、以及在实际工业废水样本处理应用的全流程,为石化、氯碱等高盐废水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微塑料污染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生物解决方案。同时,INTIMATE技术为多基因簇工程底盘的构建提供了通用技术平台,使得同一菌株中多种代谢功能的整合以及优质菌种的迭代功能拓展成为可能,可扩展至其他污染物降解体系的构建乃至天然产物合成、高值化学品细胞工程构建等合成生物学应用场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47-7

崔浩天入选2020级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师从唐鸿志教授和曼彻斯特大学蔡毅之教授,攻读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研究团队部分成员(从左往右)王伟伟、唐鸿志、崔浩天

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的求学经历深刻地影响了崔浩天的科研之路。他认为修读合成生物学等荣誉计划课程、参加“交·创”博士生学术交叉论坛等经历让他加深了专业见解、拓宽了学术视野、汲取了创新灵感。致远荣誉计划的特色化培养方案让他受益匪浅,借助年度考核、中期答辩等机会,他向国内外环境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以及其他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汇报工作进展并深入交流,在科研探究的多个关键阶段得到了宝贵的指导和评价意见。唐鸿志教授和蔡毅之教授的联合指导,以及两位导师“以科研服务社会”的精神,为他博士期间和毕业后的课题选择、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崔浩天表示,自己将在毕业后继续进行合成生物学领域研究工作,为解决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问题贡献一份力量。“‘致远’的字面意思是‘到远方去’。我希望能承担起交大和老师们对我‘到远方去’的期待,去看没人看过的风景,去做没人做过的事。”

 

排版:黄歆

责任编辑:郑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