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学基础

2024.05.28 5350

疾病学基础

主编:陈国强 宋尔卫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315692

字数:762千字

版次:2021年11月第1版

出版时间:2021-12-01

定价:128.00元

图书简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掌握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于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极其重要。为了进一步夯实我国医学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帮助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深化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促进非医学专业来源的研究生更多地了解人体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教材邀请国内有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共同编写。

本教材作为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体现了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延展、从单纯的生命科学或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知识拓展和从知识积累向科研思维转化的编写特色,以适应研究型医学人才所需的知识集成和整合,帮助读者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本教材在简要回顾疾病发生、发展与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再回归整体的思维,系统介绍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共性机制,并围绕目前我国的主要疾病谱,选取多发疾病,阐述其发病机制和诊疗基础。同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提出见解与展望,以拓展读者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为此,本教材第一章绪论,介绍疾病学概况、我国疾病谱特征,以及基础研究与疾病诊治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十章重点介绍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共性机制;第十一章至第十八章介绍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诊治基础与研究进展。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力图减少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书籍内容上的重叠,着重描述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注重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交叉和运用,更加突出创新性科学研究在临床诊疗技术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启发读者的科研思维,指导临床实践。因此,本教材适用于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从事疾病研究的临床研究人员,也可作为本科生拓宽视野的主要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相关概念 /1

第二节 病因学基础 /4

第三节 发病学基础 /6

第四节 中国疾病谱特征 /8

第五节 疾病学研究与疾病诊治 /12

第二章 疾病的神经内分泌机制/16

第一节 概述 /16

第二节 神经机制 /16

第三节 内分泌机制 /21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 /26

第五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28

第三章 疾病的免疫学机制/30

第一节 概述 /30

第二节 疾病的体液免疫机制 /34

第三节 疾病的细胞免疫机制 /38

第四节 免疫调节与疾病 /44

第五节 炎症反应 /48

第六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50

第四章 疾病的细胞机制/52

第一节 概述 /52

第二节 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相关疾病 /61

第三节 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相关疾病 /63

第四节 细胞损伤调控异常与相关疾病 /66

第五节 细胞死亡调控异常与相关疾病 /68

第六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71

第五章 细胞器与疾病/73

第一节 概述 /73

第二节 线粒体 /76

第三节 内质网 /80

第四节 高尔基体 /83

第五节 溶酶体 /86

第六节 细胞骨架 /89

第七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93

第六章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98

第一节 概述 /98

第二节 JAK-STAT 信号通路与疾病 /101

第三节 NF-κB 信号通路与疾病 /104

第四节 MAPK 信号通路与疾病 /107

第五节 GPCR 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疾病 /110

第六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13

第七章 疾病的代谢机制/118

第一节 概述 /118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代谢 /119

第三节 脂质代谢 /132

第四节 氨基酸代谢 /146

第五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52

第八章 遗传与疾病/154

第一节 概述 /154

第二节 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157

第三节 单基因突变与疾病 /162

第四节 多基因异常与疾病 /166

第五节 表观遗传异常与疾病 /170

第六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74

第九章 衰老与疾病/178

第一节 概述 /178

第二节 衰老的机制 /179

第三节 干细胞衰老 /184

第四节 端粒与端粒酶 /188

第五节 端粒性衰老相关疾病 /192

第六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197

第十章 疾病的系统生物学/200

第一节 概述 /200

第二节 基因组与疾病 /202

第三节 表观基因组与疾病 /204

第四节 转录组与疾病 /210

第五节 蛋白质组与疾病 /214

第六节 代谢组与疾病 /217

第七节 多组学联合分析与疾病研究 /219

第八节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展望 /221

第十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225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225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32

第三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237

第十二章 肿瘤/241

第一节 概述 /241

第二节 肿瘤病因学 /242

第三节 肿瘤的发病机制 /244

第四节 肿瘤诊治基础 /259

第五节 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 /265

第六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267

第十三章 白血病/269

第一节 概述 /269

第二节 病因 /270

第三节 发病机制 /274

第四节 诊治基础 /280

第五节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288

第十四章 糖尿病/293

第一节 概述 /293

第二节 病因 /295

第三节 发病机制 /296

第四节 诊治基础 /303

第五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08

第十五章 神经退行性疾病/312

第一节 概述 /312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312

第三节 帕金森病 /319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病/326

第一节 概述 /326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 /327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333

第四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39

第十七章 病毒性肝炎/346

第一节 概述 /346

第二节 病因 /347

第三节 发病机制 /356

第四节 诊治基础 /359

第五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65

第十八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0

第一节 概述 /370

第二节 病因 /371

第三节 发病机制 /375

第四节 诊治基础 /380

第五节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82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84

登录中华临床影像库步骤/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