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 唯变不变--对新科技革命的思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院士做客第100期大师讲坛

2018.04.19 6388

417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张杰在陈瑞球楼100号做客第100期大师讲坛,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未来已来 唯变不变——对新科技革命的思考”的精彩报告。校党委书记姜斯宪,副校长徐学敏出席了此次活动。

报告开始前,举办了大师讲坛百期纪念活动。大师讲坛百期纪念视频展示了张杰院士阐述大师讲坛理念、往期嘉宾讲座、嘉宾百期寄语等内容,把大家带入到一期期大师讲坛讲座现场,让大家对大师讲坛的理念、定位和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张杰院士与大家深情分享了大师讲坛的创办历程。他介绍,大师讲坛创办于20124月,意在为交大学子提供近距离接触“大师”、感知“大师”的机会,打造交大学子心目中的“科学殿堂”。应大师讲坛组委会学生邀请,在大师讲坛创办之初,他即与大家约定做客大师讲坛第100期,转眼间已成现实。他希望大师讲坛能够不忘初心、将学术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大师讲坛学生组委会原秘书长陈一麟与大家深情分享了参与大师讲坛组织工作的体会。她以在大师讲坛学生组委会工作期间发生的3个小故事为例,阐述了大师讲坛学生组委会“严谨、用心、专业、有志气”的工作态度以及“讲坛精神”的传承。她说道,在交大学习期间非常有幸与讲坛相伴,这种感情永远“TOO EARLY TO TELL”,大师讲坛学生组委会一定会坚守赤子之心,服务校园学术文化建设,带着讲坛人的烙印行走未来。

姜斯宪书记代表学校向张杰院士赠送了书画篆刻协会学生为他制作的“讲坛百期”纪念印章,并共同为大师讲坛精神“研其精者道其深、博其大者致其远”字画盖章留念。

姜斯宪书记为本期大师讲坛致辞。他对张杰院士做客第100期大师讲坛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大师讲坛由原校长张杰院士推动创立,是学校知名的讲坛之一,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过去六年间,大师讲坛举办了近百场活动,为繁荣校园学术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他希望大师讲坛可以一如既往地为交大师生打造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为“学在交大”贡献智慧和力量。

百期纪念活动之后,张杰院士开始作报告,分享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的思考。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阐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接下来,他从“科技革命的根本驱动力是什么?”、“新科技革命的基础、范式与突破点?”、“如何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指出,现今社会,温饱、健康、安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科技创新逐渐成为稀缺,人类社会将由物质型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型。历次科技革命启示我们:科技革命作为产业革命先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前一次科技革命为后一次科技革命奠定基础;世界科学中心每80-120年就会发生一次转移;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发生地均成为世界强国。就“新科技革命的基础、范式与突破点”,他谈到了两点认识:人类需求的新变化驱动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的基础是思维范式的转换。由于人类需求向“幸福、永生、超能”等方向转化以及新科技革命以大数据思维为基础等原因,健康产业、大数据产业将获得空前发展。就“如何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他认为:谁有最好的大数据基础设施,谁能获取最多、最全的数据,谁有最高、最快、最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算法),谁能最有效地利用与开发数据,谁就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策源地。通过对中国大数据基础设施以及知名大数据企业现状进行分析,他指出,中国已成为新范式发展基础最好的国家,但是优势与不足兼具。

张杰院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初心与使命,中国科学院的历史、现状、对中国科研管理体系的贡献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情况。他指出,中国科学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中国高层次科技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大科学装置等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互动环节中,张杰院士和徐学敏教授共同就新科技革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生涯规划等主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

张杰院士还应邀为大师讲坛留下大师手印,并与大师讲坛组委会成员合影留念。

 

【郑泽媛】

 

【嘉宾介绍】

张杰,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

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8年期间在英国牛津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工作,1999年至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所长,2003年至2006年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200611月至20172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主要从事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领域研究,曾获激光聚变领域爱德华·泰勒奖等多个国内外重要科技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