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院院士Robert G. Roeder教授做客第145期大师讲坛

2019.11.28 7161

11月25日,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欧洲EMBO外籍会士、拉斯克奖获得者Robert G. Roeder教授在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报告厅做客第145期大师讲坛,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基因转录调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样性及调控机制”的精彩报告。



讲座过程中,Robert G. Roeder教授首先从1969年他在读博士时发现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文章曾一度被Nature拒稿,后来又得以全文发表的故事,向在座的师生概括地讲述了此后50年来真核基因转录调控领域的建立和发展过程,RNA聚合酶和数千种转录因子和辅因子的发现及其功能机制研究使人们对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这些调控机制对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和疾病中的关键作用。接下来,Robert G. Roeder教授详细讲述了实验室最近几年开展的几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包括白血病致病融合蛋白E2A-PBX1参与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B细胞特异性共激活因子OCA-B在生发中心B细胞发育中的作用,以及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1复合体、乙酰基转移酶p300和组蛋白分子伴侣NAP1等转录辅因子因子通过染色质调控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

在互动环节,Robert G. Roeder教授跟师生们回答了转录因子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不同,介绍了连接转录因子的介质的四种模式,探讨了转录因子中锌指结构的高度复杂性。Robert G. Roeder教授还特别分享了他发现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从而开创了真核生物转录调控领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他诙谐幽默的言语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激励着在场师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讲座最后,大师讲坛组委会向Robert G. Roeder教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泥塑人像作为纪念品,以表达交大学子对他到访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嘉宾简介】

Robert G. Roeder教授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目前是洛克菲勒大学教授,于1985年被授予贝克曼冠名教授头衔。Robert G. Roeder教授目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欧洲EMBO外籍会士。

Robert G. Roeder教授首先发现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从而开创了真核生物转录调控领域。随后Roeder实验室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建立了体外转录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分离和鉴定了众多关键转录调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个真核转录因子TFIIIA、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以及多种通用转录因子(GTFs),并且揭示了染色质结构(包括组蛋白修饰)在表观遗传水平对基因转录的影响。另外,Roeder实验室还首次发现p53乙酰化及其重要功能,发现中介体对脂肪发育的关键作用,以及在白血病细胞中鉴定了新的转录因子复合物AETFC等。这些重要发现建立了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核心机制,也为人们理解发育和疾病中的基因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Robert G. Roeder教授发表论文五百多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Cell》正刊近一百篇。这些研究工作为Roeder教授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著名的盖尔德纳奖(2000),拉斯克奖(2003)和阿尔巴尼奖(2012)等。Roeder教授已经培养了数百名博士后和研究生,其中已有四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弟子中有许多人在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任教,也包括不少中国科学家。

【背景介绍】

基因转录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第一步,是由RNA聚合酶(I、II、III)将DNA遗传信息转化成RNA的过程。基因转录调控是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步骤,在生物体的发育和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分子机制上来讲,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转录因子可以通过识别特定的DNA序列从而结合到靶基因上。人类基因组中含有大于两千个基因编码不同的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能够结合并控制所有基因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转录。2)转录辅因子(包括共激活因子和共抑制因子)被转录因子直接或间接地招募到靶基因上,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以及控制RNA多聚酶的招募和活性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因此它们中有许多也被称为表观遗传调控因子。Robert G. Roeder教授实验室50年来在基因转录调控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并且仍然在进行着)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