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教授做客第88期大师讲坛

2017.05.19 1918

517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教授在李政道图书馆报告厅做客第88期大师讲坛,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未来我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的精彩报告。

报告开始前,“科普三分钟”特色栏目以短视频的形式向在座观众介绍了希格斯粒子的概念、研究现状以及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究进展。

170517 (7)

讲座中,王贻芳教授首先结合宇宙和物质这个古老的问题引出了粒子物理研究的本质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的前沿地位。紧接着,他介绍了粒子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的广泛应用、以及粒子物理研究在推动高端技术发展方面的作用。他以标准模型和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为例,总结了50年代以来粒子物理研究取得的辉煌成就,其相关研究成果获“诺贝尔奖”约20次。他指出,标准模型并不完备,其无法解释中微子质量、基本粒子的质量等级、希格斯粒子质量的自然性和暗物质等问题。他强调,这些问题大多与希格斯粒子有关。结合欧美日发布的高能物理发展战略,他指出,在2022-2028年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是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CEPC后还可以建设质子加速器(SppC)。除了精确测量希格斯粒子和寻找新物理,CEPC将是最先进的同步辐射光源,在核物理、国防、材料等领域将会有广泛应用。通过和国际上其他方案在科学性、可扩展性、技术、经济和时间等指标上的对比,他指出,CEPC+SppC方案是一个非常优的组合。结合CEPC加速器和探测器设计方案,他指出,CEPC的建设将推动若干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围绕CEPC建设的国际科学城也将是世界文明中心的一个标志。在公众关心的造价问题上,他以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为依据,阐述了CEPC预算的合理性。以引力波为例,他认为有必要把一部分钱集中在一些最好的项目上,才更有可能产生历史性的成果。同时,他以事例和文献为依据,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有实力但没有建成超级对撞机。

他总结到,中国高能物理30多年的发展起点很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目前面临重大发展机遇。CEPC不仅可以成为一个国际领先的重大科学研究平台,也可以促使一大批关键技术国际领先,同时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科学家有责任为决策者提供国际大科学项目选项,从科学、技术和经济性来说,CEPC是一个最好的候选。

在互动环节中,王贻芳教授回答了有关引力子,CEPC的预算、对其他领域的经费影响以及CEPC设计理念的先进性,希格斯粒子的质量,直线和环形加速器的对比等问题。他的回答透露着其踏实为学、勤勉不辍的态度,令在场观众感到由衷的钦佩。

170517 (17)

讲座最后,大师讲坛组委会向王贻芳教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泥塑人像作为纪念品,以表达交大学子对他到访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他也应邀留下大师手印和题字,并与大师讲坛组委会成员合影留念。

 

 

【嘉宾简介】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他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2年获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工作,2000年加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他主持完成了北京谱仪III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使我国在tau-粲物理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12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的一种新的模式,该项目荣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作为中国科学家第一人,于2014年获得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以及201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背景介绍】

粒子物理,也称高能物理,研究物质的最深层次的基本组成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粒子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高能加速器。CEPC就是以精确测量希格斯粒子的基本性质和搜寻新粒子为主要目的。

王贻芳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粒子物理学家,他领导完成的北京谱仪III以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都取得了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测量的混合参数theta13粒子物理学28个基本参数之一,国际粒子物理界评价为开启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大门。目前,他领导江门中微子实验继续中微子的研究,有望破解“中微子的质量顺序”之谜,将会对了解物质微观的基本结构和宏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他提出CEPC作为未来高能对撞机的建造方案,引起国际巨大反响。